茶园病虫害化学防治及农药选用原则

茶叶作为健康饮品,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对保障茶叶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茶园化学防治的概述和农药选用的原则,帮助茶园管理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的农药,保护茶园免受有害生物的侵害。

茶园病虫害化学防治及农药选用原则

 

一、茶园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概述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危害的方法。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杀鼠剂等。根据茶园中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多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由于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成本、受地区和季节限制小、适合于大面积机械化应用等优点,能以小剂量在短时间内将有害生物密度控制在防治阈值以下。

二、茶园化学农药的选用原则

据统计,全球农药的活性成分超过900种。为了快速从大量的活性成分中筛选出适合在茶园中应用的农药,有必要建立茶园化学农药的适用评价体系和选用原则。该原则的建立主要依据农药在茶叶中的转移路径评价其可能被消费者摄入的数量,依据农药的毒理学性质评价残留农药的摄入风险和生态风险,制定出茶园农药选用的参数指标,指导茶园农药的筛选。

1.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茶园中喷施的农药,部分会渗入茶树组织内部,成为茶叶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鲜叶中的农药残留水平一般高于其他茶树组织。此外,茶鲜叶中的农药还可能来自空气飘移和水体污染,如我国茶园禁用六六六后的几年中,由于水稻田中施用的六六六的空气飘移,茶叶中六六六的总体残留水平仍在0.3~0.5 mg/kg;水体污染也是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如内吸性农药乐果可通过根系吸收形成茶鲜叶中的农药残留。茶鲜叶中的部分农药最后进入干茶中,即形成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转移路径和影响因素

残留在茶鲜叶表面的农药会在种植过程和加工过程发生变化,并随茶叶冲泡进入茶汤,最后随饮茶进入人体,因此厘清残留农药在上述转移路径中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是筛选茶园适用农药的基础。

茶园病虫害化学防治及农药选用原则

 

3. 农药的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性质

评价茶叶中残留农药可能引起的饮茶者健康风险是在毒理学和残留化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农药毒理学阈值是表征农药健康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慢性风险评估而言,一般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ed daily intake,ADI)评价,也称慢性毒性参考剂量(Chronic reference dose,CRfD),指的是终生每日摄入农药残留,而不产生明显有害作用的剂量。对于急性风险的评价,研究中采用化学农药对大白鼠的口服急性致死中量(LD50)反映对高等动物的急性毒性。

目前国内外对农药的环境生态效应主要考量其对指示生物的安全性,如蜜蜂、鱼、家蚕、鸟、寄生蜂、土壤微生物、蚯蚓、水蚤和藻类等。茶园多连片种植,是联系非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而蜜蜂的传粉等功能对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茶区多丘陵高山,其水土冲刷对当地水体生态影响较大。因此选择蜜蜂和鱼作为茶园环境的指示生物,以其LD50参数作为茶园农药施用的生态毒性效应指标。对于大多数商品化的农药而言,其毒理学ADI和大鼠LD50值,以及生态毒理学参数均可通过数据库或工具书查找。

4. 茶园化学农药的选用原则

基于农药在茶园的DT50是表征农药在茶园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蒸气压为表征农药在加工过程消解的关键参数,农药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和大鼠急性致死中量LD50是农药急慢性健康风险的指标,鱼类和蜜蜂的毒理学是农药生态毒性的指标,优化完善了原5个参数4个等级的茶园农药选用原则,建立了农药DT50、蒸气压、水溶解度、大鼠的急性致死中量LD50、ADI、对鱼和蜜蜂的急性毒性7个参数作为茶园用药安全性评价指标的茶园农药安全选用准则。每个指标按照分级标准进行1~5分评分,乘以对应因素的权重获得累计值,7个指标的累计值(S)<25的化学农药可推荐茶园应用。其中农药水溶解度、DT50和ADI是茶园安全选药中最重要的3个评价因素,因此高水溶性、长残效期和高毒农药不适于茶园应用。

茶园病虫害化学防治及农药选用原则

 

茶园化学防治是茶叶生产的重要手段,能高效控制茶园病虫害,为茶叶的高产高质提供保障。然而,在选择茶园农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农药残留的来源、转移路径以及农药的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性质,保证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茶叶产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