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化中的芭蕉:赋予植物灵魂特征的审美对象

芭蕉在我国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被赋予特殊的灵魂特征,成为表达思想、意志或品格的象征。唐诗中有128首含有芭蕉的诗文,描写了芭蕉美丽的形态和独特的声音。宋词则更加烂漫婉约,展现了芭蕉在雨中的浪漫情调和与其他植物的对比之美。蕉叶题诗更是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表达了闲适逍遥的生活态度。

唐诗中的芭蕉

唐诗中含有芭蕉的诗文有128首,其中有对芭蕉形态美的细致描写,也有雨打芭蕉的听觉体验, 更有文人蕉叶题诗的雅致展现,仕女芭蕉映衬的唯美刻画。

张说的《芭蕉》:“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向竹间生。”姚合的《芭蕉屏》:“芭蕉丛丛生,日照参差影。数叶大如墙,作我们之屏。”都描绘了芭蕉生长的姿态特征。

唐宋文化中的芭蕉:赋予植物灵魂特征的审美对象

 

杜牧的《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的故乡梦。”(《全唐诗》,卷524)是第一首描写雨打芭蕉的作品。

唐宋文化中的芭蕉:赋予植物灵魂特征的审美对象

 

自此“雨打芭蕉”这含有丰富情韵的意象,便成为文人们争相表现的对象,将其与寒夜、冷雨、断肠人结合成诗人们表达思乡情、相思苦等的常用题材,相关作品约有26篇。如白居易在《连雨》中刻画了凄清萧条之景“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郑遨在《与罗隐之联句》中倾诉情感缘由“芭蕉叶上无愁雨, 自是多情听断肠”(《全唐诗》,卷795)。

岑参在《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在蜀》“题诗芭蕉滑,对酒棕花香”(《全唐诗》,卷198)中描述草堂生活的安逸清闲;白居易《春至》中称自己“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全唐诗》,卷441)。可以说,蕉叶题诗不仅成为诗人们闲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成为文人生活的一种象征意象。

唐宋文化中的芭蕉:赋予植物灵魂特征的审美对象

 

宋词中的芭蕉

与唐诗中幽雅淡然的芭蕉意象相比,宋词中的芭蕉则展现出更多的烂漫旖旎。宋词对芭蕉的形态色泽的描绘更绮丽轻柔,对芭蕉著雨激发的客愁相思的体验更深刻婉约,对蕉叶题诗的入词也表现出柔和细腻的一面。

赵长卿的《蝶恋花·深秋》中写道“芭蕉叶映纱窗翠”,即道出了蕉窗的框景美。

唐宋文化中的芭蕉:赋予植物灵魂特征的审美对象

 

石孝友的《渴金门》里吟道“窗外芭蕉三两叶,影排窗上月”(《全宋词》,2046),舒亶的《满庭芳·送权府苏台道宗朝奉》亦有“归时节,红香露冷,月影上芭蕉”的词句,将月影芭蕉的朦胧美呈现出来。

宋人也非常喜欢芭蕉与其他植物形成的颜色对比之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映阶红叶翻,芭蕉笼碧砌”等都道出了红绿反衬的视觉美,对比色的应用也使这些词作韵致淡雅、词情雅丽。

唐宋文化中的芭蕉:赋予植物灵魂特征的审美对象

 

芭蕉作为植物在唐宋文化中的重要角色,通过赋予其灵魂特征,文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对象和情感诉求的载体。芭蕉文化富含着丰富的意蕴和美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无论是在唐代的淡雅还是宋代的烂漫,芭蕉都展现出了文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让我们一同领略芭蕉带来的诗意和视觉盛宴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